16.11.09

真正的批判——從批判郭沫若談起

「我的論文題目要批評郭沫若,因為他的詩太別扭太造作了,子平師怎麼看呢?」子平師說:「這不好,如果論文只有批評沒有意思,要寫應該寫有價值的地方。」

這是我在中文系二年級時,擬定畢業論文題目前的一些掙扎。當時不知道論文的意義,不知道研究的意義,只知道批判,覺得能批判就是有學問,能挑出文學大家的錯處,還不好麼?當時確是這麼想,這麼天真。

因為子平老師是當代文學的著名學者,論文指導老師還未安排,所以去問他。我提出問題後,他的回應令我語塞了。為甚麼批判不好寫成論文呢?當時想不通,但也不堅持,於是論文題目就寫「徐志摩散文的放任性」。

不過,開始留意學術界的時候,發覺專事批判的論文是很少的,一般都是找出有價值的東西才寫成論文。這幾年開始意識到何謂研究、何謂論文的時候,漸漸理解子平老師的意思。研究就是要找出「進步的成分」,正向的事情才值得花時間研究,才能令社會趨前進步;負向的東西,即使被說成如何負面,人們也不能從負面的事情裏得著甚麼。當然,負面也有負面的意義,沒有負面,如何襯托出正面呢?這是辯證法的道理。又例如,從教訓裏改進,也是從負面看出正面啊!

這些質疑都對。然而,強調正向的意義,原因簡單不過,那就是正向的事物的本身價值,就是研究它的最好理由;而且發現事物的正向不容易,這不容易令研究正向、論說正向變得非常可貴。

另一方面,我們都不會否定負面的積極意義,所以,寫論文、做研究,除了批判,還要提出所以要批判的原因,以及批判所以會令社會進步的理由,令負面的事情,變成正向的能量,這樣的批判才有意義。
如果只是批判郭沫若,指出他的作品不好的地方,那是輕而易舉的——從作品的壞處專事挑剔,誰不會?然而,如果從他的作品看出中國文學的前沿性改革力量,那就大有文章,別具文學史意義了。

現在社會很流行批判,甚麼也批評批判,甚至批倒,只要是文學大家、經濟學大家,要能挑出他的神經,就很了不起。但是,真正的哲學家、經濟學家,他們要成一家之言,雖然也建立在批判之上,他們不滿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推論,但是他們會提出一家之言,在否定別人之先,提出自己的新見解,以新見解蓋過舊思維,將別人的東西完全推倒重來,這就是真正的批判。

批評是容易的,建立卻很難。從千頭萬緒中建立一套令社會進步的新思維、新觀點,這種維新精神,正是當代社會所缺欠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