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文系在英國殖民地時代不是熱選的學系。一九九五年考上浸會大學中文系也不太難,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了。中文系這學系,有甚麼特別的地方,令學生趨之若鶩呢?原因很多,以下試舉數例。
一、中文在香港的地位日益提高。自從回歸,中文人才需求殷切,香港人對中文的要求,也比以前更加講究,這種意識形態的改變,直接為中文系注入新思維;
二、中文系有一種特別的身分認同。中文系研讀的是中國文學、中國典籍,曲高和寡,有文人雅士的風流,不食人間煙火,人文氣息濃厚,品評文學作品頭頭是道,深不可測,隱含了書生的傲氣,在研讀的一部經典中,彷彿整個中華文化都把弄於股掌間;
三、中文系的學生,英文弱是一個致命傷,許多選修中文系的,都是因為害怕英文。 這令中文系學生感到為難和尷尬。但是,憑自己的經驗,學習中文和英文是互不排斥的。我畢業後的十年使用英文的機會極少,心底裏還有點害怕,因為用得太少了,但是修讀社會工作碩士的時候,八千字論文還是用英文寫成的,所以,中文系學生英文貧弱的毛病,雖屬事實,卻非必然;
四、喜歡文學、熱愛創作的學生,選讀中文系也是最典型直接的理由吧。他們出於純粹的興趣,希望找到創作的訣竅,毅然考入中文系,努力創作。他們許多喜歡李白杜甫的詩,喜歡紅樓夢三國演義,也有喜歡張愛玲和池莉、蘇童,更喜歡先鋒文學,我自己曾熱愛徐志摩(現在是魯迅、何其芳和朱自清的作品)。不過現在閱歷多了,懂得中文系和創作實在沒有直接的關係。
五、選中文系還有一個熱門的原因,就是中文是由小至大都是很會唸的學科,只要懂用中文,總能應付,容易入手。有些學生面對大學眾多陌生的學科,不知就裏,不願冒險,不如選讀一個「至少我會知道唸甚麼」的學科更有保障。 這個選讀的理由就顯得迂腐了。
中文系看似一個人文性質十分純粹的學系,由於涉及一個民族的傳統語言和文化,她的浮沉與政治有了直接的因果關係。殖民地政府的語言政策,過去一直不重視中文;回歸中國後,母語教學大行其道,中文回復應有的地位,精通中文的中文教師炙手可熱,中文系在社會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當然,熱衷文學、喜研古籍的學生仍比比皆是,一九九五年,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學生。研讀古籍經典,以艱澀的文論解讀人文現象,精通中國文化,不畏字海,貫通古今,學貫中西,而且我手寫我口,頭頭是道,以文救國救社會,這樣一種人文情懷,自己也覺得難得,我是堅決堅持自己這分人文理念的。
現在能寫好中文的人鳳毛麟角,我說的是真正的「好」,真正的「優秀」,是文從字順,兼有氣勢,結構嚴謹,不是單指能寫的水平。自己能寫到「字正腔圓」的文章,以此針砭時弊,誠為一大樂事。尤其自己沾染政治習氣,更感中文的重要,因為政治,如上所述,重來都與文學語言成雙成對,密不可分,政治非常需要文藝宣傳主張,以成「眾人之事」。上世紀三十年代由魯迅等作家牽頭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豈非說明了文學和政治的關係麼?由此看來,我和文學與政治結緣的傾向,是有跡可尋的。
一、中文在香港的地位日益提高。自從回歸,中文人才需求殷切,香港人對中文的要求,也比以前更加講究,這種意識形態的改變,直接為中文系注入新思維;
二、中文系有一種特別的身分認同。中文系研讀的是中國文學、中國典籍,曲高和寡,有文人雅士的風流,不食人間煙火,人文氣息濃厚,品評文學作品頭頭是道,深不可測,隱含了書生的傲氣,在研讀的一部經典中,彷彿整個中華文化都把弄於股掌間;
三、中文系的學生,英文弱是一個致命傷,許多選修中文系的,都是因為害怕英文。 這令中文系學生感到為難和尷尬。但是,憑自己的經驗,學習中文和英文是互不排斥的。我畢業後的十年使用英文的機會極少,心底裏還有點害怕,因為用得太少了,但是修讀社會工作碩士的時候,八千字論文還是用英文寫成的,所以,中文系學生英文貧弱的毛病,雖屬事實,卻非必然;
四、喜歡文學、熱愛創作的學生,選讀中文系也是最典型直接的理由吧。他們出於純粹的興趣,希望找到創作的訣竅,毅然考入中文系,努力創作。他們許多喜歡李白杜甫的詩,喜歡紅樓夢三國演義,也有喜歡張愛玲和池莉、蘇童,更喜歡先鋒文學,我自己曾熱愛徐志摩(現在是魯迅、何其芳和朱自清的作品)。不過現在閱歷多了,懂得中文系和創作實在沒有直接的關係。
五、選中文系還有一個熱門的原因,就是中文是由小至大都是很會唸的學科,只要懂用中文,總能應付,容易入手。有些學生面對大學眾多陌生的學科,不知就裏,不願冒險,不如選讀一個「至少我會知道唸甚麼」的學科更有保障。 這個選讀的理由就顯得迂腐了。
中文系看似一個人文性質十分純粹的學系,由於涉及一個民族的傳統語言和文化,她的浮沉與政治有了直接的因果關係。殖民地政府的語言政策,過去一直不重視中文;回歸中國後,母語教學大行其道,中文回復應有的地位,精通中文的中文教師炙手可熱,中文系在社會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當然,熱衷文學、喜研古籍的學生仍比比皆是,一九九五年,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學生。研讀古籍經典,以艱澀的文論解讀人文現象,精通中國文化,不畏字海,貫通古今,學貫中西,而且我手寫我口,頭頭是道,以文救國救社會,這樣一種人文情懷,自己也覺得難得,我是堅決堅持自己這分人文理念的。
現在能寫好中文的人鳳毛麟角,我說的是真正的「好」,真正的「優秀」,是文從字順,兼有氣勢,結構嚴謹,不是單指能寫的水平。自己能寫到「字正腔圓」的文章,以此針砭時弊,誠為一大樂事。尤其自己沾染政治習氣,更感中文的重要,因為政治,如上所述,重來都與文學語言成雙成對,密不可分,政治非常需要文藝宣傳主張,以成「眾人之事」。上世紀三十年代由魯迅等作家牽頭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豈非說明了文學和政治的關係麼?由此看來,我和文學與政治結緣的傾向,是有跡可尋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