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09

《再見螢火蟲》觀後 (含情節)

一家四口都在戰爭中死去,父母都是死於戰事中,主角節子(妹妹)和清太(哥哥),卻是在戰事中的苦難生活裏被慢慢折磨死的。整齣電影都是將兄妹二人如何由健全步入虛弱的過程展現出來,映著他們被戰時的生活折磨的過程。看著兄妹相繼去世,內心都在抽搐著。兄妹失去雙親,又不知如何照顧自己,只能相依為命,無知地按本能堅持活下去,流落街頭,非常可憐。妹妹那麼懂事乖巧,卻要面對失去媽媽的事實、面對肚子疼的痛苦,她一天一天地因為營養不良而瘦弱生病,卻缺錢缺物資救治,天真的妹妹這樣捱著,看著一個幼小純良的小妹,最終躺下虛弱地死去,這是最叫人流淚的。

電影當年引起哄動。1988年4月在日本上映,日文原名《
火垂るの墓,導演高畑勳。故事以二戰中日本被美國反攻處於劣勢直至戰敗投降的幾年間為背景。電影沒有複雜的情節,卻叫人忐忑傷感,淡淡之中充滿沉痛、悲憤和無奈,上映二十一年後的今日,仍有很深的共鳴。電影傳到中國時,有些國人認為電影粉飾日本的侵華戰爭罪行,以此裝成戰爭受害者的模樣,但是,我看到的一些評論還是很清醒的。不少人都認為,就是當年日本發動戰爭,日本國民跟中國國民一樣,在國內都要受到同樣的苦難,平民永遠是戰爭中最無助弱勢的一群,也是至為無辜的。我們要針對的,是當年發動戰爭的日本政府和軍人,以及右翼,因為他們的自私卻要這麼多人枉死,家破人亡,這種痛苦,在和平的二十一世紀的一代,已失去了那種感受。但是,電影將這種痛苦描述得入木三分,默默滲入,提醒人們:幸福並非必然,和平得來不易,請好好珍惜當下。

2 則留言:

匿名 說...

發動戰爭是執政者,不是日本人民,所以當年蔣介石及先澤東都沒有追討日本的戰爭賠償,因為知道追討龐大賠償,受苦的是人民,不會是執政者,他們仍然可以過很好的生活。這是中國優秀民族性的表現,讓日本沒有藉口以仇恨挑動侵略性,沒有重蹈二戰德國之路。
以德報恕,不是迂腐,是保障和平的重要手段,可惜的是不少內地網青就是喜歡挑動仇外主義,讓中國走入四戰之地,看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仍是中國的最佳選擇。

☆ SUPEREGO ☆ 說...

國內泛濫著的民族主義和仇日心理需要調整,相信新生一代比較能夠分清戰罪主體和平民百姓的關係。有些人只是往仇恨的思路去想,然後怪責中國政府多年迂腐,未敢對日本頑抗要價,面對戰後責任的問題,有些人總是如此膚淺,我們又能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