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9

政策和政治密不可分:略論「大學生實習計劃」

我是開宗明義支持政府開展這個計劃的,我認為政府的構思沒有錯,即使定出四千這個「實習底線」也沒有錯,更不認為這會有標籤效應。但這種說法,即政府希望提供實習崗位的企業最少提供四千元津貼,的確很容易做成誤解,現在就像「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百辭莫辯。事件大概要在企劃確實推出後,企業列出真切的不只四千元的「實習價」時,才能改變輿論的負面印象。

其實這個計劃原意實在非常純粹,就是因為預計今年大學生失業問題嚴重,所以希望搞一個計劃 ,讓久久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增值充實自己,在實習期間有些津貼,邊學邊有津貼,在實習期後就讓有更好裝備的大學生投入人力市場,計劃原理就是這麼簡單。這跟現有的職訓局、青見展翅的「津貼實習培訓」計劃,原理是同出一轍,不見得有甚麼新鮮。至於標籤效應,其實實習本身也講市場供求,如果實習計劃果真一無是處,大學生再笨也不會接受;正式人力市場中,一個原本市場定位有八九千至一萬元的工作,怎麼講也不會一下子降到四千,如果市場供求能夠平衡,企業再多壓一二千元,也是壓不到的。

我想我們應該以經濟學的科學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現在太多說法只是眼見「四千」二字便說「標籤標籤」,卻又提不出任何實質的理論和數據支持,只是一廂情願條件反射地說「標籤」,再爭論下去也是沒有意思的,因為明知這是一種「稻草人」論調,有甚麼值得討論呢?除非有人能反駁經濟學的需求定律。

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四千元是最低實習回報」,在社會上已被廣泛誤作「四千元是大學生最低工資」,這是整件事情最要處理的地方。這種被扭曲了的政策原意是很可怖的,破壞力十分驚人,就是說政府的立意多好,群眾卻不領情甚至不欲跟你澄清,還要加深怨恨。有些事情不用事事明說,四千這個數字沒有需要刻意去提,或者只講政府津貼的部分便可,餘下由企業和市場自行決定。雖然現在這樣說很馬後炮,但這個政府實在太老實,政治力有待提高,這是現在特區問責官員的一個弊病:政治性太低,或者說,只是一批技術能幹的文官,他們基本沒有受過政治和選舉的洗禮,完全沒有社會政治爭權的思維。

政策與政治從來都密不可分。好政策缺乏政治手腕推行,也會變成不好的政策;壞政策配合高明的政治手腕,也會變成「好政策」,人人追隨,當年納粹德國的極端民族主義是一個例子。在大學生實習計劃這事情上,現在批評政府欠政治手腕是馬後炮,但這事件的確給我們很好的觀察機會,對政策和政治,認識得更深。

2 則留言:

匿名 說...

政策立意雖然好,但現在實習計劃幾成過街老鼠,大學生參力怕給人次一等的形象,企業開位又成了無良僱主,計劃吃力不討好的原因與外僱稅的處理驚人地相似,看來公務員治港總是跳不出這些政策盲點。現在政策已成雞肋,不如取消罷了,企業開新職位可將薪金的一個比例退稅,一了百了,政府政策愈想得複雜仔細,最終失敗的機會率會相應提高,這是港人治港至今最大的發現。

☆ SUPEREGO ☆ 說...

兩次政策「事故」都是衰在張建宗手上,真替他抓頭呢。不過上回外傭稅是行政不配合造成民怨,今次卻是「禍從口出,標籤自招」。

實習計劃發展到今日的問題在於「四千元」果然被公眾定形為「大學生最低工資」,現在政府如何解說也無法一洗這種深入民心的意識形態。

不過社民連搞的那個反煙稅遊行,似乎也有類似「反效果」。他們很強調遊行目的是反對加煙稅不加酒稅剝削基層吸煙權利,但現在公眾對社民連的觀感只有「社民連反對加煙稅,鼓勵市民吸煙,危害公眾健康」,社民連也百辭莫辯,自嚐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