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9

藝術的槓桿原理

藝術的原理很多,但有一條,誰也可以領會得到,那就是「槓桿原理」。

「槓桿原理」是科學原理,用科學的話說,就是「施力的力距與抗力的力距相等」,目的就是「用最少的力,達致最大的效果」。

這個原理在藝術中俯拾即是。藝術家文學家們,不論古代現代,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將現實種種抽取最有用的部分,使成典型,然後達致最大的顯現效果,美感就是從這「小中見大」見出來的,我們在這抽取的典型中,感到那種槓桿的力感,以最小的扛起最大的力感。一切藝術和現實的分野,在於現實就是現實,沒有所謂典型,讀者看到甚麼,就只有那些甚麼;然則藝術和文學,讀者看到一斷片,卻可想起千古豪情,遨遊古今,縱橫萬里,豪情萬丈,眼中這斷片,豈非只是這段片的內容呢?這是藝術的槓桿作用。

我們時常驚嘆於工藝品的小巧精奇,其實,我們是在讚嘆那種手藝小巧卻見神韻氣魄的力感,只要一塊小玉、小鼻煙壺或磁碗,已很引起我們珍愛,這是因為我們愛惜那種以小見大的美感,好像一個天地、一個道理,都盡在掌中,把玩起來,賞心樂事,痛快之極。

我很喜歡引魯迅的作品來說明這種槓桿原理,因為魯迅對現實手起刀落的描摹,讀得甚是痛快,他的小說,都是短篇,但小中卻蘊藏了對民國初年種種中國古舊陋習的劣根的批判,鞭辟入裡,表露無遺。魯迅的描寫,入木三分,一個場景,只要幾句,我們就會想到了完全的氣氛: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藥》

這是短篇《藥》的一個經典描寫。眾人都在引頸待盼那顆血饅頭,作者寫「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那種引頸待盼的好奇神情都在這種「鴨喻」中被充分表現出神緒,讀者的感受,比現實更加現實。

藝術家文學家都是這種槓桿原理的能手,他們擅於觀察,找取現實典型,抽絲剝繭,眼光銳利,卻又簡簡單單,毫不嘮叨。每個人都有他性格的典型,我們現在就想想我們身邊的一位朋友的性格,嘗試替他點出一些行為和表情,加以提煉,自會發現,我們對我們的朋友的認識,原來是可以很文學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