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9

為甚麼揶揄蔡銘超?——由魯迅棄醫從文想起

廈門商人蔡銘超公開拒絕付款購下兩件圓明園中國文物,我近日看到一些言論,使我想起魯迅對中國民族病的省思以及他棄醫從文的轉折,眼見國民仍未覺醒到國家的尊嚴現實的踐踏問題,我們實在只能憤憤不平,除此以外,也只能以文去救。當我們看到一些中國人奮力抗爭的時候,另一些國人還在嘲弄他愚妄,我想,我有些話實在要說:

一、愛國和熱愛自己的民族是人的基本道德傾向,這種道德傾向有其唯物主義的解釋:因為自己的血脈與這個國家相連一線,自小在這裏長大,感覺到這裏的土地有一種親切的感覺,自己的精神面貌跟這個民族從上而下一脈相承,這種愛國感情有根有據,絕不是一廂情願盲目逢迎某種民族意識形態,更不是納粹德國極端民族主義的惡行所能含混;

二、我們可以非常不同意這位廈門人拒絕付款的行徑,批評他不夠聰明,堅持他應以其他更確當正途的方法聲討法國。然而,他的愛國動機是良善的,我們不應以嘲弄、揶揄、恥笑的態度,去責難這位廈門人的行動,可惜偏偏有人這麼嘲弄、揶揄、恥笑;

三、本來歷史事件既成過去,後世的人無法一一追述,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已經過去,上百年前的國恥怎麼今天仍然掛在口邊?難道這種口舌之爭就可堅實了中國人的尊嚴?但勿忘記,火燒圓明園這起歷史事件,是實實在在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個非常實在的歷史現實!這又怎麼可能不追咎、不譴責?釣魚台、東海主權,中國與日本的爭拗,更是自古至今的歷史問題,誰還說歷史的過去就過了去?只要歷史仍然影響在世今日的後代,後代就不能坐視不理;

四、爭取這兩件文物,的確有它的實質的物質利益,所以,中國爭取這些文物歸國,也有另一層實質的現實意義;

五、不過,在實質背後,這兩件文物所象徵的國家和民族意義,卻更重大,這是推動全國上下支持爭取國寶回國運動的精神動力;

六、國際政治環境弱肉強食,以為中國政府就此算數,等待中國以後強大不受他國欺凌,就更能服眾,實在一廂情願,法國不會領你的情的。世界仍非大同世界,人類仍然存在國家民族的利益,這是仍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現實,何況法國本就沒有向我國示好的誠意,希望中國人不再在「歷史問題上糾纏」,以顯示中國人的歷史胸襟,天真幼稚;

我對今次文物拍賣事件的情況說明,可以這樣總結:如果中國人去買本屬自己國家的文物,就正正中了法國下懷。法國搶奪中國文物無非為了獲取巨大金錢利益。中國的文物已被搶奪,中國人還要付鈔買回來,這是對中國的雙重侮辱。法國政府容許拍賣的行徑,等如法國強搶了中國的文物,然後又要脅中國人:你付鈔,這銅像就歸你了。

如果仍有國人認為,這位廈門商人不守拍賣承諾的行徑是丟臉的話,我會重覆這個說明:法國政府容許拍賣的行徑,等如法國強搶了中國的文物,然後又要脅中國人:你付鈔,這銅像就歸你了。你是否認為中國人應該付鈔?

殖民地所遺留的民族病仍未根治,文字是我們的藥,它掌握在我們手上,能救多少,就是多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