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09

散文的痕跡和造作

前幾天跟一位中文系舊同學在MSN中聊了一個晚上。朋友說,因為自己的完美主義,文章總是沒有寫完就丟,每回都認為寫得不好索性放棄,這樣,自己總是不能將作品結集成書,雖然有一部自己的作品集是他許下已久的心願。

這令我想起作家藝術手腕的成熟問題。我當時跟朋友說,環顧當代的散文作者,寫得好實在鳳毛麟角,很多都寫得造作跨張。大學時代,我非常欣賞徐志摩、何其芳、朱自清等五四散文作家的文章,今日我仍然堅持五四時代的散文是白話散文史中寫得最好的一個年代。

散文是要求寫得最為自然的一種文體。小說從情節和佈局中見出作者的匠心獨韻;新詩從跳躍和炫耀的情感中見出新穎,這些都可以顯露作者刻意經營的才情,作者可盡情彫琢,散文則不然。散文是作者全然地「自說自話」,沒有其他。一個文字手藝平凡的人,寫文章很易見斧鑿痕跡。譬如一件平凡事情,作者卻似煞有介事,自以為風化雪月,滿懷嗟怨,傷春悲秋,其實造作之極。平凡的事情,最基本就是如何突顯「平凡」二字,但這種「平凡」卻非「平淡呆板」,而是一種修飾了的「平凡」。如何將「平凡」寫得「平凡」卻不失「平淡」,這就是文字功力。中文造詣高深的,用字手起刀落,情景意象找得精準,短短數字,幾句描摹,就將重心寫到了,何需煞有介事告訴讀者我是何等苦惱?朱自清〈背影〉就是這種從平凡見出真摯、全篇卻是淡然而沒有半點嘮叨的典範。

我一直朝這方向寫,這需要極佳的中文功底,其次就是閱歷見識和文藝感性,兩樣條件俱備,作者,你已成熟。

1 則留言:

匿名 說...

現今的散文作者多是奶油味重的一代,形容詞一大堆,將一個句子寫得零零碎碎,不是傷春,就是悲秋,這些文章都是明顯受到存在主義影響,基本上沒有任何可讀性,作者反而自許為是完美主義,中文字彙掌握不了多少,就說要自鑄新詞,筆中雖有千言,內文實無一語,這是一個沒有散文的時代,因為作者在鍛字煉句的同時,遺忘了文章的內容。未來散文的前途應在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