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8

選民和現實——試析建制反對兩派所獲支持關鍵

信報九月十一日一篇署名魯姜的文章〈顛狗變龍頭立會跟他走〉,其中一段我認為對今日香港選民的投票心理是最佳的描述:

……但近年政府凡事以心戰為尚,愈來愈多市民覺察無條件支持政府絕對不是得到最大權益的最佳方法,相反若是給予足夠輿論及動員的壓力,政府因為投鼠忌器而更容易讓步。建制派如果不追上時代善用這股民間壓力,只會予人盲目保皇印象,在重大議題上處於被動,其尷尬之情有目共睹。」

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本來不高,他們投票的目的,真正因為政治理念投票的人,其實很少,例如你問他們為甚麼投票,他們大多說因為這議員印象不錯,覺得他很勤力服務市民之類,真正娓娓道出候選人政治理念的,寥寥可數。選民的投票心理大都很現實,一般從現實出發。誰能為市民大眾帶來最大的利益,就支持誰,而且,他們追求的這種利益,大都是眼前利益,是很現實的一種需求和宣洩。

所以,市民會認為,我明明不滿政府,雖然我不認為要反政府或推翻甚麼,但至少我認為有人替我反對,即使不能完全改變政策,至少我心理上也感舒適,而且能討價還價,這比起事事跟政府合作所帶來的利益和好處,往往更大。但是,當他知道如果投靠建制一邊的,所得利益更大,或認為反對不能為他帶來更大好處,反對派的「利用價值」就變小了。

所以,決定建制派和反對派對決形勢的,在於政府施政的能力,如果政府施政弱又堅持推出不好政策,反對派的作風就能取得現實的好處;相反,如果政府表現卓越,少有錯漏,
由於不用反對也能取得很好的政策利益,支持現制度的建制陣營,自然獲得最多支持,除了少數認同反對派政治理念的,政治意識薄弱的人,為何還要以反對為「利器」?

所以,由回歸至今,建制/反對派的得票率始終徘徊在六四比,就是因為特區政府由董建華到曾蔭權,從未有過表現出色、強勢服眾的政府領導。對於兩派陣營的支持度,我認為這是一種解釋。至於「支持建制是否支持共產主義」,或「支持反對派是否支持反共產政權」,這個政治取向其實多少人真心理會?

而且,上述「利益決定論」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就是「
經濟決定政治」,誰帶來最多的現實好處,誰就能左右政局,獲得選民支持,如果我的反對能帶來最大的好處,我就能獲得最多的支持。當然,這只是說明選民行為,不代表政黨取態。政黨是要針對選民行為制定最符合政黨目標的對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