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0.09

周秀娜現象的兩點觀察

周秀娜出席科大講座有兩個對比非常有趣。一個是學者雖然掌握知識卻沒有顯出學者應有的風範,一個是中五學歷的周秀娜以直接坦率的回應突顯個人的深度。

一、近日有學者撰文指嶺大教授李小良當日的提問符合學術精神,謂學者所問有學者的學術深度,學術交流,問題學術一點也無可厚非,而且文化學術觀點也難以通俗的說法說出。

學術界、大學常被喻為「象牙塔」,原因就在這裏。有學問的人,求取了學術,卻沒有一種與民共享的胸襟,只以精英的心態孤芳自賞,你不明白,就是你水平不足不能與我交流了,我是無法用簡單的方法去說得明明白白的。不過,將艱深的學術知識以簡單易明的方法再表達,這本身就是一種「學問」了。學術問題果然不能用淺顯的語言說得明明白白嗎?作為學者或有學問的人,要能傳播文化也是他們的責任,要是不肯花心思轉換通俗的語言跟受眾溝通,所謂承先啟後,還有甚麼好談。再者,既然無法溝通,學者又能如何找取來自民間的研究材料呢?

二、 周秀娜表現的是傳統儒家的求知精神,是論語為政所記述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精神。甚麼才是真正的知道呢?就是我清楚哪裏明白,哪裏不明白,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求知精神,而非不知道而為保面子勉強說知道或不提出來。我很奇怪公眾都將焦點放在周秀娜「不知」的睏態,卻沒有看到她說不知背後所蘊含的神緒。她要面對全場高學歷的聽眾,也要面對傳媒受眾,更要勇於接受自己的「無知」,最難能可貴是她對深奧的問題沒有膚衍過去,不知道就說自己「無墨水」,希望對方能再說一遍以求自己明白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一種更應看到的求學精神。我欣賞她的勇氣和清晰的頭腦。恥笑她的人是膚淺的,因為他們以「性」和「大胸」條件反射地衡量女性的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