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9

議員助理雜憶(一)

7月31日是我當立法會議員助理的最後一日,為十八個月的議會助理生涯劃上句號。這十八個月裏,雖不算長,卻看盡了香港政治、政黨動態、政府和立法會的動態關係、議員生活、立法背後的政治原理、政策制定、社會利益的矛盾、政治酬酢和利益交換、民主政制,等等等等……這些體驗,遠勝金錢回報——讀政治的,如果沒有親逢其會,在政制過程中,觀察行政立法二權的實際運作和微妙關係,對於政治體制的認識、政治手段的掌握,以及政權管治的難度,評論難免脫離實際(除非要做純學術的理論研究)。

香港立法會,的確是一種民主產物,說這句話,因為立法權的創設和存在,的確就是根據三權分立的理念制定的。雖然很多人都會攻擊立法會六十個議席的民主成分不足,只有一半議席由普選產生,對行政權的制衡力不足,無論如何,政府施政和每項重要政策和法例,總要經立法會的同意,而經立法會同意,絕對不是如外界所說,因有建制派的議員支持,政府便為所欲為。

政府背後對建制派的遊說功夫不見得少,很多政府政策,表面上看,總是得到建制派議員同意,但不少情況,卻是原政府政策原意並未得到建制派議員認同,政府為了得到「盟友」支持,政策和法案制定過程中,便滲雜了建制派議員對當前民生事務的意見,將原政策或法案原意改寫;政府很多時都花大力氣,推出政策方案前,在不同場合,跟建制派議員摸底溝通,最後得出一個建制派議員認同的政策議案或法案,這才造成政府施政「表面上」看總是得到建制派議員支持的現象。

當然,建制派本身跟政府並不對立,兩者不是互相傾軋,要得到支持總較容易,不過,對於政府政策,建制派也不是照單全收。建制派也非常清楚,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法案(如與國家分裂有關的法案,即「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支持一項背離民意的政府政策和法案,等如背離了自己的選民,失去了選票。建制派一方面不是執政黨,卻親政府,一方面又背負了部分民選議席,不能有失,令建制派支持政府之餘,也要看選民面色,三十個普選議席,其實對建制派已起了很大制衡作用。這是香港在沒有執政黨的政治環境下,建制派的政治邏輯。

3 則留言:

匿名 說...

不過有時候我方就是太著重背後的協商遊說,導致給外界一個印象就是保皇,政府的所有政策都照單全收。相反對家既有背後協商,之後又在外面大鑼大鼓的上演政治秀,令外界覺得他們做到野,發揮到制衡的作用。其實,外界對建制議員的一些評價往往是不公平的,可惜背後做了野無人知,一項政策完善了,最終政府得分,對家得分,我們什麼都得不到,真的無可奈何。

☆ SUPEREGO ☆ 說...

這個又牽涉到另一個愛國愛港陣營的政治手腕的問題,三言兩語很難說,遲些我又開個話題談談吧。

匿名 說...

不過整理一下在立法會的經驗,其實都幾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