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9

圖書館:我的書店

今天又在Amazon網上訂了一本社會學入門的書。這種網上購書的過程,從中讓我意識到書店和圖書館的定義開始變得模糊起來,那確實是很後現代的一種反傳統的定義過程。

我希望讀一些英文著作,香港的英文學術書籍的購買點雖不算少,但也肯定不多。要買到純粹的英文學術著作不容易,那只能在網上越洋訂購;但網上訂購始終無法確證自己的口味,所以我一般都是在香港的大學圖書館中,看中了一本英文書,借過來或抄寫書名作者出版社等資料後,回家在網上訂購,每回都是如此,這樣既可確證書本合意,也能買到。

這種買書的行為是一個過程:一、先在圖書館隨便找看;二、找對了借回家或抄寫書籍資料;三、回家訂購;四、付款、付運、收到實本。

圖書館的基本意義在於免費借閱書籍;書店則是顧客步入揀選隨即以金錢消費購買書籍的地方。兩者都與書籍有關,但本質卻非常不同。這種定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雖然圖書館仍然是提供免費圖書借閱服務的場所,但上述在「網絡訂書」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圖書館卻被賦予了「書店」的職責,或者說被「書店化」了,它代替了傳統書店「即場揀選書本」這部分的職責,我甚至是在圖書館中翻翻看看那本心中要找的書,確證自己的興味,最後毋須「借閱」,至此,圖書館的功能更消失了。究竟我是在「找書借」還是「找書買」,本來明顯不過的行為變得莫衷一是。

這種突破傳統物質定義的過程性質,非常符合後現代中「顛覆」的意味。沒有既定思維,位置顛倒,卻相映成趣。這是後現代社會,這樣的事經常都會發生,只是我們都習以為常,並未意識到文化的這種靜俏的革命。

2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卻剛剛相反,是書店「圖書館化」了,其實不少香港人都是苦於空間不足,不敢多買書,所以往往在書店看了半天,選了一些心頭好,再上網到圖書館查找,借回家一兩個星期,什麼也看完了,既省錢又省空間,尤其是現在圖書館返書比以往快,種類又齊,書店對我而言只是一個圖書館的目錄處。

☆ SUPEREGO ☆ 說...

也對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