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八日要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在班裏做第一次報告,所以開始找資料溝思自己的論文骨幹。雖然課程並沒有要求我們寫到論文的學術立論程度,我還是希望這篇文章當論文寫,如果我真想讀博的話,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怎麼考核我的基本研究水平?入學都成問題了。
我的基調是,嘗試在青少年小組中應用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理論作為介入方法,探討這種方法與青少年Identity Building的關係,為青少年工作帶來一些新介入方法的啟示。
我很記得在圖書館裏找書的時候,只要在書中找到非常合意的句子支持自己的觀點,心裏實在非常高興,好像在世界中找到一個支持者一樣,因為自己的觀點得到印證。
捧 回大堆資料,所謂「萬事起頭難」,因為頭緒迷糊,起初還是懶洋洋耽擱幾天,可是某天深夜,「研究」的心情終於鼓起來,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理念框架形 成後,因為很想這框架成立,就開始不斷從書堆中找說法印證,而且不斷從新資料中推論新的方向和假設,一步一步使立論圓整牢固,所以,當晚連續看了五六小 時,越看越有神,還是不願睡,直至凌晨四時半。
有 關青少年Identity的發展理論,這個可搞了一晚看了好幾本書才方明了大概。Erikson是研究青少年Identity的重要學者。他那經典原著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英文寫得很深(那是1968年的學術英文),一下子不易明白,後來再旁徵其他英文書籍的說法,終於弄得明明白白。我很高興自己終於搞懂了 何謂「青少年Identity」。這概念可是我的論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和概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